緒論

     淡水」原本是指新竹以北的整個地區,但是清末來到臺灣北
   部的西方人,不明究理,誤稱當時的滬尾為淡水」。自此 之後,
   「淡水 就被用來專指今天台灣北部最大河流的河囗右岸地區。既
   然河囗地名是淡水」,這條大河的名字就被稱為 淡水河了。淡水
   河擁有廣大的集水區,有時候被用來泛稱 發源於雪山山脈北麓。
   匯集於臺北盆地,並且經由淡水人海的整個河域。在眾多匯集於
   臺北盆地的溪流中,有三個較大,被稱為淡水河的三人支流他們
   分別是大漢溪、新店溪,和基隆河。也有人是以大漢溪和新店溪
   的匯流點為分界,將分界地點以下的河道稱為淡水河:它流經三重
   、蘆洲,並且在關 渡附近會合基隆河,切出盆地,從淡水入海。
   淡水河的河流地形,擁有一篇曲折的歷史。

     十餘萬年前,當臺灣北部的火山活動平息下來已有一段 時間    之後,古大漢溪正從石門出山向西,在今天桃園一帶堆積古百門    沖積扇。此時的古新店溪,也在古大漢溪的東北側 和北部火山丘    陵的西南側(今日泰山以西的地方)之間,堆積另一座沖積扇(今日    的林口台地)。至於現今基隆河的中游與 上游河道,根據地形學學    者林朝棨(1957)的看法,則是兩條朝向東北、各自獨流入海的溪流    。當時向東北流到基隆入海的 基隆河中游河道,在八堵附近擁有    一條支流,向暖暖、瑞芳方向延伸。

     大約在六萬年前,臺北附近的地殼發生變動。古新店溪下游的    沖積扇被舉升為林囗臺地,同時,在它東側的地塊則陷落成為臺北    盆地。古新店溪河道於是被迫流入低窪的湖盆中。同時陷落的臺北    盆地使占新店溪的河床坡度加大,也使得古新店溪向源侵蝕的能力    大增,於是深切谷地,塑造了河階地。此時的古石門沖積扇也被舉    升,追便古大漢溪的下游河道也向東北方偏移,但是它卻被東北側    升起的林囗台地所阻擋,未能立即流入臺北湖盆。於是古大漢溪在    逐漸被舉升的古石門沖積扇而上擺盪、下切,造成寬廣的階地。在    同時期的地殼變動中,向東北方流到基隆入海的基隆河中游河道,    因為支流的向源侵蝕,遂將基隆河上游襲奪,自此暴增了大量侵蝕    的能力,更拓寬、加深了今天八堵以下基隆河的河谷,並且留下許    多緩丘和階地。

     陳于高等(1990)在臺北盆地邊緣樹林東南方的大漢溪河谷中,    發現一個在晚更新世形成的埋沒谷。他們的研究指出,早在五萬一    千年以前,這個埋沒谷是一個規模較小的下切侵蝕性河谷;它和上    述地形學者對六萬年前臺北盆地附近地形變化所做的推測一致。隨    後,從距今五萬一千年到距今三萬七千年之間,由於侵蝕基準的上    升,使河谷侵蝕作用轉為埋積作用,於是谷地形成沖積平原。沈積    物中的樹木化石顯示,這段時間正好是氣候趨向暖濕的時期。

     從距今五萬一千年到距今三萬七千年之間,氣候回暖,海水而    上升。臺北盆地所埋的沉積物顯示,當時臺北湖盆與海相通。因此    海水面的連續上升,自然伴隨著臺北盆地四周河流侵蝕基準的同步    上升。

     直到距今三萬七千年前,河谷近乎均夷狀態。早先形成的階地    ,隨同當時已受長期侵蝕而成的緩起伏丘陵地,在這段暖濕氣候時    期,發育了紅土化作用,於是形成紅土覆蓋的紅土臺地、紅土丘陵    (LH),以及紅土階地(LT)。

     萬獻銘等(1988)指出,紅土的生成環境必是高溫多雨、風化作用    劇烈。針對礫石岩性所做的分析顯示,林口臺地的礫石層是由臺地東    邊各河流的沖積扇合併在一起所造成的。黏土礦物和化學組成的分析    則指出,林口臺地上覆的紅土是由當地礫石層風化所造成的。

     塑造紅土的暖期過後,海水面下降,河流侵蝕作用轉趨 旺盛。林    朝棨(1957,p.38)指出,此時因為「關渡決口,(臺北)盆地中之水由    關渡退出到淡水附近之海域中,水面降低;而一方面八堵基隆間部份地    區可能發生曲隆運動,基隆河遂發生逆流現象,由八堵沿昔時之江灣    流入臺北盆地中」;此時當在三萬年前左右。當時,古新店溪以其強盛    的向源侵蝕能力,沿著斷層和縱谷,分別襲奪古大漢溪和基隆河的中    游河道,形成今天的淡水河系。新店溪的向源侵蝕能力都比大漢溪和    基隆河的為強,這個趨勢如今仍然反映在新店溪多處切 斷曲流、大型    環流丘,以及景美溪與安坑溪這兩條新店溪支流的上游陡峻谷地中。    在後者,分水嶺分別向基隆河上游與 橫溪上游移動。

     在整個淡水河系的發育過程中,另一個不可忽視的長期趨勢是地殼    的傾動。地質學者詹新甫(1976)指出,雪山山脈在中新世晚期或上新世    早期,初次遭受造山運動,此一運動延續至今。在更新世後期,雪山山    脈再度加強其活動,在山脈兩側產生屈尺斷層和牛鬥斷層,使山脈整體    成為一個獨立的斷塊,更容易做水平和垂直的移動。另一位地質學者徐    鐵良(1974)則指出,雪山山脈在更新世以來,地體連續上升,造成刻蝕    頗深的峽谷。山脈的西北邊則呈現間歇上升,造成多級的河階。更偏西    北方的臺北盆地與基隆河下游,僅有輕微的上升。整體上來看,在地質    時代的最近時期,雪山山脈北以屈尺斷層,南以牛鬥斷層(或稱匹亞南    構造線)為界,進行著相對於山前地帶的長期舉升,並且舉升作用明顯    地向西北趨緩,造成了地形面向西北側傾動的現象。於是,山前縱谷裡    的河道偏北發育,進而使得河道南岸的河階較為發達。大漢溪、新店溪    ,和基隆河的縱谷中,都發生了這種現象。

     上游交替出現的縱谷、橫谷,和主、支稜線上的赭土緩起伏面;中游    分佈連續的掘鑿曲流、多級的河階,以及主流戲劇性的轉折;下游河段的    洪泛平原、濕地,和人工河岸。這些 都是淡水河三大支流的共同地形特    徵。宏觀上來看,從北邊的下游地帶到南邊的上游地帶,從東側基隆河    河谷到西側大漢溪河谷,淡水河隨著流域地勢逐漸升高,河道受制於地    質構造的現象,也就越明顯。這些強烈控制地表形態的地質條件,往往    和人類對建築平面的需求產生衝突。普遍存在的斷層,和新構造運動所    遺留下來的地表形態,更揭示淡水河流 域的不穩定性。

     長期以來,由於淡水河流域缺乏完善的規劃及管制,來調節土地利    用的自然空間配置;也缺乏適當的水土保持措施,來配合各種土地利用型    態的運作。致使集約的土地利用方式,提高了淡水河河水的含砂量,破    壞了河流生態,並使得河道淤塞,損毀了河道的水運功能。在缺乏適當    節制的開發之下,上游及坡地的土壤流失,不但降低了土地的生產力,    也減弱了自然環境的儲水能力,使河道基流量逐漸減少,惡化了水質。    流域上游更因為儲水能力減弱,使得大雨時易生洪水。由於河水的含砂    量高,導致了上游水庫淤塞,下游窪地也被填平,使得下游河道及濕地    失去了調節洪水的能力,招致水患。如今,淡水河下游雖然構築了大型    的防洪設施,投資了許多資金在構築衛生工程系統,企圖避免水患,並    減緩水質惡化。但是,在欠缺有效資源管理及區位規劃的情形下,前述    的投資勢將引來更大的風險與災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