式樣建築



     1900年,所謂後期文藝復興式建築乃漸漸出現,這個形式承襲歐洲傳統,又
 稱「式樣建築」,是指模仿西洋古典建築各時期的風格,是因為當時日本的明治
 維新採「擷取各國之精華」方式,例如向英國學習海軍及商務;向德國學習法律  
 、醫學及機械,導致明治後期在日本之「式樣建築」漫無標準,街頭聳立著各國
 風格的文藝復興、巴洛克或哥德式建築。

1900年至1920年最盛行,現存也最多。例如仿希臘、羅馬式建築,可以看到 頂端的三角形的「山牆」、整排的柱列,或採取灰白色壁體等。又如仿17世紀文 藝復興式的,常會出現圓拱形窗門、牆身滾繞著「橫帶」、牛眼窗及各種繁複的 裝飾。此外還參雜埃及、拜占廷、印度或其他地方風格建築,充滿異國風情。
這些大多是高大華麗、氣派十足的官方建築,較諸日本本國毫無遜色,有些 建築且較日本更新,規模更大。因其基礎是建立在威嚇之上的,統治者的權利意 識藉建築物之外貌表達出來。台灣樣式建築的高峰作品乃是大正年間的總督府, 總督府至今仍是東亞的大建築之一,當時是經過公開競搞而得到的設計,在評選 過程中,為了達到帝國統治之要求,曾修改原計畫圖,加高中央塔之高度。

回到上一層
回到主畫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