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折衷主義期建築 |
折衷主義的建築顯然是由樣式建築邁入現代主義的過渡,第一次大戰結束後,
世界上各國普遍流行自由民主主義,這股風氣也傳到了日本及台灣,連帶著激發了
近代台灣的文化啟蒙運動,他們亟欲擺脫舊形式的束縛,但在新的空間觀念尚未獲
得貫徹時,所能做的也只是一種簡化的形式而已。
巧的是1923年日本發生關東大地震,這些華麗宏偉的磚造建築幾乎都經不起考
驗,很多著名的作品也都震毀了,地震替樣式建築送終,人們逐漸對磚造建築失去
信心,使用R.C柱及樓板,壁體仍為磚造。這個R.C結構柱樑框架與不承重的磚壁結
合之後的外貌,顯然無法回復到樣式建築時代以壁體承重為主的外貌,並且破壞了
磚構造的形式之秩序;為彌補這項失調的缺憾,面磚乃大量被採用。
初期是屬深色面磚期,乃是採用北投窯廠出品的貼面磚,面磚之質地及規格都
與真的紅磚一樣,其目的就是要仿磚造之效果。現代建築剛起步時,人們無法接受
裸露純淨的混凝土,因而以洗石子仿石,以面磚仿磚。稍後出現淺色面磚期,調子
趨於明朗,但傳達的訊息是一致的。
所以折衷主義期建築,一方面受歐洲現代主義講求理性、秩序的潮流影響,一
方面運用鋼筋、混凝土新建材,捨棄式樣建築之繁複、華麗的裝飾,出現簡潔、明
朗的立面風格,並以面磚仿磚,貼黏在混凝土牆面上。
此期以1930年前後最流行,中山堂便是代表作之一。

回到上一層

回到主畫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