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北城之興築
台北城係於1882年(光緒8年),在當時艋舺(萬華)、大稻埕間的荒僻之地
,開始建築,大約費時三年完工目前僅存的四座城門:北門、南門、東門、小南門
,但是除了北門還維持原貌外,其他已在1965年被改建城北方式的宮殿式閣樓。舊
姿獨存的北門,有著雍穆渾厚的氣質,方圓相搭的窗戶和城門,配合著燕尾屋脊的
歇山式單簷屋頂,正式殘存台北城的見證。
台北築城之議,源於沈葆楨於光緒9年6月18日上諭的「台北擬建一府三縣摺」
,確立台北的行政單位;台北奉旨允准設府後,理應築城垣,但經費不足屢次延誤
,直至1897年(光緒5年),新官上任的陳星聚才正式開府台北城,陳星聚規定建屋
的面積是:闊一丈八尺、深二十四丈,這種「丈八店面」,便是一片鋪的標準規格
。陳星聚雖擬定建築台北城計畫,但是卻不能付出行動,一方面籌措不出建築經費
,一方面城址是水田,土地鬆軟,地基無法穩固所以他先進行「前工程」在預定的
城牆線上植竹、培土,務使3、4年後,使地基紮實,耐的住城牆重壓,而後再建照
。
1881年(光緒7年)福建巡撫岑毓英抵台北督察,對於新設的台北府尚無城垣很
著急,便訂下城牆的規模,並將築城計畫積極與當地紳士協議,增取財力支援,岑
毓英特別從廣東招募百餘名工匠,參予築城計畫。而城內城隍廟的興建,則使此地
有了精神的依歸。
光緒8年1月24日台北城正式興工,動工不久岑毓英離台內渡,下一階段的築城
工作由台灣道劉傲所綜理,他對風水的看法不同,故不惜犧牲已做的工程,大大修
改原先的築城規模,使整體支出又增加不少,歷經三年台北城終於在1882年(光緒
10年)興建完成。

回到上一層

回到主畫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