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人建設
滄桑後的台北城,在日本帝國的殖民政府盤據下,不僅是另一番風貌,而且
儼如日本「國度」的延伸。
日人據台初期,無暇更新政制,仍參考清代舊制,設三縣一廳,縣下設支廳
:將台北府改成台北縣而已。他們以蕩平全台為首要目標,因此對城內的建設必
須從長計議,為匆忙的去擬定都市計畫,不過應急的衛生工程,他們還是迅速規
畫了。
不久設立了「市區計畫委員會」,次第頒佈法令,推動各項事宜,1899年第
一次頒佈有關市區計畫的訓令,但是建設進行遲緩;1905年第二次都市計畫公布
,這一次有了較完善的藍圖,而且實施面積也由第一次的721公頃,增廣為1806
年,並以人口15萬人為施政目標,其中以有關街屋改建的規畫,是最直接改變、
影響台北城內形貌的措施。
1911年 8月31年,台灣北部遭遇一次大颱風侵襲,這次災害延至次日,台北
市區大多浸在洪水中,房屋倒塌28731間,死亡人數有495人之多。台北廳決意以
這個機會,徹底對台北市區加以重建,以期有個理想的台北,於是利用「急難準
備金」,著手興築城內各道路;也因為這次風災的破壞,使台北有了從頭開始的
新契機。例如由官方統一規格並設計,將今天重慶南路、衡陽路..一帶的土角屋
,改建成磚瓦造或混凝土造的三層樓不燃建築。台北街景從此面貌為之變,形成
歐風式的建築特色。
至於官方的建築,則早在1900年殖民政府的財政逐漸富裕後,便開始大量興
建,如總督官邸、台北醫院、總督府、台北郵局、高等法院....等,而且其中引
用了各種外來風格,可說是今天所謂「近代建築」之始。
除了硬體建設外,日人也引進了許多現代化的制度與觀念,如郵政、電信、
綠化、自來水系統與近代教育制度....等,使得台北城居民跨入了近代生活的領
域。

回到上一層

回到主畫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