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9年(大正8年)
鐵道部改良課
延平北路一段2號

歷史背景
台鐵舊舍的所在地原為劉銘傳於1885年(清光緒11年)創建的「軍裝機器局」
,是推動機械化的兵工製造廠,同時配合基隆到新竹鐵路的修築 ,並負責修理火
車的各種機械,可說是台灣近代工業的起點。
日據時期,日本政府為榨取台灣資源,因此鐵路交通建設成為最迫切的工作。
於是拆除了軍裝機械局,興建了「台灣鐵道部」,直接隸屬於總督府,並延續劉銘
傳的計畫,於1908年完成新竹到高雄的路段,至此台灣西部縱貫現全線通車,而後
又於1917年完成東部的花蓮台東段,1924年時宜蘭至蘇澳的宜蘭線也已通車,而台
灣鐵路的規畫絕大多數便是在這棟建築物中所產生的,深具時代意義。
光復後,改稱為「台灣鐵路管理局」,仍然掌管全台灣的鐵路事業。近年來,
因鐵路事業的擴大,鐵路局總部以遷往台北火車站內,這裡只剩下幾個附屬單位。

建築特色
鐵道部比起同時期的樣式建築來說,顯得簡樸許多。入口位於轉角處,以大圓
拱門開在弧形立面上,圓拱門以紅磚砌成多重圓拱形線條,向內逐層退凹,有引導
進入的效果。大門兩側有仿希臘風格哥林多(Corinthian)柱式的窗口,柱頭有漩
渦 及草葉狀裝飾。入口處兩側以衛塔聳立夾峙,而以拱廊向左右展開,尾端以角塔
收 住,顯得相當有氣勢,可惜今有一邊的角塔已被拆除。
整體風格來看,一、二樓用紅磚疊砌,一樓有連續圓拱的長廊,具有遮蔽陽光
和雨水的功能,而長廊內光線明暗的變化更可增加空間的趣味感,不過今圓拱則全
改砌為窗戶;至於二樓則為雙柱成列的長廊,與一樓的圓拱廊相映成趣。今在改建
為窗戶後只留下一部份原貌;三樓採木造構建,有英國都德式( Tuder)趣味,顯
得簡單樸實。其最特別的地方在於屋頂的處理較輕盈,特意露出大屋面,並且有較
大的出簷(如艋舺車站、屏東車站、桃園車站),富有曲線變化之美。

回到上一層

回到主畫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