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漢溪的河流地形
(一)概述 (二)上游峽谷與赭紅土緩起伏面 (三)中游峽谷與寬大的河階 (四)下游洪泛平原與河階地形


(一)概述

     大漢溪發源於品田山的北麓,溪水向東北方沿著地層走向流 一段之    後,便轉向西北流去,稱為泰崗溪。大霸尖山北麓的白石溪,則先是垂    直於地層走向,向西北流一段到白石之後 ,再轉向東北沿著地層走向流    去,並在秀巒匯入泰崗溪。泰崗溪與白石溪合流,即為玉峰溪(舊稱馬里    闊丸溪),是大漢溪的源頭。玉峰溪繼續沿著地層的走向,向東北流去,    沿岸露出砂頁岩互層,河谷較寬;右岸爺亨一帶有切割沖積扇的發育。玉    峰溪流經田埔、玉烽、李崠山下的泰平、三光、爺亨,直到巴陵。巴陵    以上,屬於大漢溪的上游。河道網路在此 明顯地受到地質構造的控制,    而呈現出格子狀型態。

     三光溪發源於明池附近;後者是北部橫貫公路翻越雪山山脈主要稜線    的地方。翻越此地向東,可達蘭陽溪谷地。三光溪由雪山山脈的主要稜    線流下,向西北切過地層的走向,形 成陡峻的橫谷地形。它流經西村、    四稜、萱原、光華,到巴陵會合玉峰溪。明池附近的三光溪溪谷,地勢    緩和,河床寬 淺,淺谷中有湖泊,是臺灣本島高山紅土緩起伏面(LH)的    一部份,是朱受到新的侵蝕循環影響的老年地形區,或稱為侵蝕殘餘面    。四稜以下到巴陵之間,河谷呈現峽谷景觀,但是這一段溪谷的兩側,    仍然可以見到紅土緩起伏面,大都 分佈在海拔一千公尺到一千一百五十    公尺之間的稜線末端,呈現出肩狀平坦稜的地形,如光華、萱原、四稜    附近。

     玉峰溪與三光溪在巴陵合流之後,溪水轉向北流,即稱 為大漢溪。    從巴陵以下到石門之間曰於大漢溪的中游,是水庫、攔砂壩等水利工程    集中的河段。在此,大漢溪主流斜切地層走向,向北流經蘇樂、高義、    榮華、高坡、義興、合流,並且在合流附近以直角轉向西流,直抵石門    。

     巴陵到合流一段,大漢溪穿越露出板岩的插天山背斜.形成高坡峽    谷。峽谷陡峻,河床上經常裸露岩磐、缺少砂石堆積,河谷兩側不見河    階的分佈。但是在峽谷南端的巴陵到蘇樂之間,以及北端的高坡到合流    之間,大漢溪流經砂頁岩互層,河谷變寬,階地多,河道中砂石堆積旺    盛,並且河床坡度較緩。從巴陵到合流的大漢溪河谷,明顯表現出岩性    與河流地形之間的密切關係。

     合流以下,大漢溪急轉向西,直到石門壩址。這段河谷是石門水庫    的庫區,兩岸多寬大的階地。地質時代裡,這裡曾經是聯通桃園臺地的    寬廣河谷平原。但是河谷平原形成之後,卻因為回春作用而遭到切割和    侵蝕。現在水庫四周從石門到合流一線的寬大河階,許多被稱為「坪」    ;它們是古代河谷平原經歷長期侵蝕之後,殘存至今的遺跡,地形學者稱    為角板山河階群。合流以下,依序分佈霞雲坪、角板山、溪口台、奎輝    、竹頭角、阿姆坪、大溪坪、新柑坪、石門等河階。

     大漢溪流到石門又再度急轉,向北流經大溪、鶯歌、樹林,進入臺    北盆地,並在板橋的江子翠和新店溪匯流成為淡水河;這段流域屬於大漢    溪的下游。石門以下,大漢溪漫流在西側的桃園臺地、山仔腳山坑和東    側的丘陵之間。平坦寬大的河谷是這段河道最大的特徵。河谷兩側是頂    部平整、層層 遞降的階地崖。大漢溪的流路在此像辮子一樣地擺動,河    道常改,而且滿佈砂礫; 這是洪泛平原的地形特徵。

     大漢溪原本是從石門向西流入臺灣海峽,並且在今桃園一帶形成廣    大的沖積扇。但是在沖積扇形成之後,侵蝕基準下降,同時北邊的地塊    陷落,形成臺北盆地。古大漢溪受制於新的地形形勢,及新莊斷層的構    造控制,主流在通過石門之後便逐漸偏向東北方,但受阻於當時已經隆    起的林口臺地,無法進入臺北盆地。而它所塑造出來的臺地與階地,在    隨後的暖濕氣候環境之下,披上了一層數公尺至十數公尺的紅土。在距    今三萬年前,古大漢溪又因為古新店溪支流的向源侵蝕,終究被後者所    襲奪,流入當時還是湖泊的臺北盆地,巨大的河水流量沿著襲奪河,從    石門到鶯歌一線,下切、側蝕出一系列的河階(FT),地形學者稱之為大    溪河階群。地質構造和活動造成了大漢溪河道呈現劇烈轉折,並且使兩    岸出現連續寬廣的階地。

(二) 上游峽谷與者紅土緩起伏面

     巴陵以上,屬於大漢溪的上游。河道網路在此明顯地受到地質構造    的控制,而呈現出格子狀型態。其中大多數河道的流向,若不是平行於    地層的走向(東北-西南向),就是垂直於地層的走向(西北-東南向);前者    構成縱谷,而後者構成 橫谷。

     從巴陵向東南沿著北橫公路直到稜線,即是三光溪的溪谷。它發源    於宜蘭縣梵梵山的北坡,明池附近;明池是北部橫貫公路翻越雪山山脈主    要稜線的地方,也是公路沿線海拔最高的車站所在。三光溪由稜線流下    ,向西北方橫切地層走向,流經西村、四稜、萱原、光華,到巴陵會合    玉峰溪。明池附近,地勢緩和,河床寬淺,淺谷中有湖泊;是臺海本島高    山紅土緩起伏面的一部份。四稜以下到巴陵為止,三光溪的河谷都呈現    峽谷景觀。但是在這段溪谷的兩側,仍然可以見到紅土緩起伏面;它們大    都分佈在海拔一千公尺到一千一百五十公 尺之間的稜線末端,呈現出肩    狀平坦稜的地形,如光華、萱原、四稜附近.

     從巴陵向西南方走,是玉峰溪的谷地。沿著玉峰溪可以上行到秀巒    ,這段河谷大致與本區地層走向平行;河谷北方的李崠出是一個登山活動    的勝地。玉峰以東直到巴陵的河段,河床切割在砂、頁岩互層上。由於    它的岩性較弱,抵抗流水侵蝕的能力較差,因此河谷比較寬大,常有階    地分佈。王光是座落在三層階地上的聚落,這些階地分別高出河床一百    六 十公尺、一百二十公尺,和三十公尺。我們可以在三光的公路停車場    旁邊的坡地,發現卵石層露出來;卵石層是以往河床的堆積物。從巴陵到    王光之間的玉峰溪南岸,是廣大的爺亨沖積扇與河階。實際上,爺亨的    緩傾斜階地是爺亨溪在匯入 玉峰溪的交會囗下游側,所形成的沖積扇。    沖積扇末端隨後被玉峰溪沖刷切割出二十公尺高的屋面,而成為河階地    。如今爺亨沖積扇與階地已被開發成為農地。如果從蘇樂沿著公路往三    光走,拐過一個大彎,即可看見爺亨階地一片翠綠的 農田景觀。

     爺亨以西,經過王光、泰平、石磊,可抵玉峰。這段河谷的上部較    為寬闊,下部則是被河流深切的陡峭岸坡,並在泰平附近有多達六層的    階地出現,但是規模不大。

(三)中游峽谷與寬大的河階(坪)

     從巴陵到石門壩址,屬於大漢溪的中游。這段河流地形的主要特徵    是峽谷和寬大的河階(坪),並且可再分為兩個明顯不同的河段:      一是巴陵到合流之間南北走向的河段,一是合流到石門 壩址之間東    西走向的河段。      巴陵以下,大漢溪向北依序流經蘇樂、高義、匹亞外、榮華、高坡    、義興、合流;流向與地層走向斜交。特別是在蘇樂到高坡之間,大漢溪    橫切過插天山背斜構造,而在背斜位置上露出來的岩層正好是經過輕度    變質的堅硬板岩層。岩性堅硬,維持陡坡而不易崩壞,使得板岩為峽谷    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條件。這段河谷深窄,兩岸裸露岩石絕壁,是標    準的峽谷地形,被稱為高坡峽谷。特別是匹亞外到榮華攔砂壩之間的一    段,大漢溪橫切插天山背斜軸部,使得河谷更具峽谷外形。至於峽谷的    南、北兩端,巴陵到蘇樂之間以及高坡到羅浮之間,露出來的地層是由    砂、頁岩互層所構成。使得大漢溪在這兩段的河谷,擁有較不穩定的邊    坡,河谷因而比較開闊,並且出現河階地形;例如巴陵、高坡、義興、合    流等地。合流又稱羅浮或拉號,是霞雲坪以南面積最大的河階。 從合流    向南,北橫公路穿越高坡峽谷,經過巴陵、明池,通往宜蘭;從合流向西    ,則有羅馬戰備道路經過溪口台、長興、高遶,到新竹縣的關西。羅浮    的南端有霞雲水文站,對岸是小烏來瀑布的下方。

     從巴陵到合流的大漢溪河谷,明顯表現了岩性與河流地形的密切關    係。南邊的巴陵到蘇樂,以及北邊的高坡到合流,因為流經砂、頁岩互    層,於是具有(1)河谷較寬、(2)階地多、(3)河道中砂石堆積旺盛,和    (4)河床坡度緩等特徵。蘇樂到高坡之間的大漢溪河谷,則因為流經較為    堅硬的板岩,於是呈現出陡峻的峽谷地形,河床上經常裸露岩磐、缺少    砂石堆積,狹窄的河谷兩側也不見河階的分佈;地形景觀與前者大不相同    。從巴陵到合流的大漢溪河谷,如今建有三座大型的攔砂壩,從上游而    下依序是(1)巴陵蘇樂之間的巴陵攔砂壩、(2)榮華附近的榮華攔砂壩,以    及(3)合流南邊義興階地旁的義興攔砂壩。興建這些攔砂壩的主要目的,    是為了延緩河砂淤塞石門 水庫的速度,同時兼具穩定河床,減少上游邊    坡崩塌的功能。

     合流以下。大漢溪急轉向西,直到石門又再度急轉向東北。若從石    門繼續向西延伸,便是桃園臺地。地質時代裡,合流到石門之間曾經是    聯通桃園臺地的寬廣河谷平原。但是河谷平原在形成之後,卻因為回春    作用而遭到切割和侵蝕。現在水庫四周的寬大階地,正是經歷長期侵蝕    之後,古代河谷平原殘存至今的遺跡。它們分佈很廣,被稱為角板山河    階群。合流以下,向西依序分佈有霞雲坪、角板山、溪口台、輝、竹頭    角、阿姆坪、大溪坪、新柑坪、石門等河階.

(四) 下游洪泛平原與河階地形

     大漢溪在石門以銳角急轉,從西向改為東北向流去,經過大溪、鶯    歌、樹淋。流入臺北盆地,並在板橋的江子翠和新店溪匯流成為淡水河    、這段流域屬於大漢溪的下游。      石門壩址原為峽谷。它以西和以北的地區,曾經是古石 門沖積扇的    分佈地區。後來因為地殼變動,沖積扇緩緩隆起,強化了河流下切力,    於是古沖積扇成了切割臺地(如今的桃園臺地)。隨後臺北盆地陷落,大漢    溪的主流從西向急轉向北 ,流入盆地,同時侵蝕基準面的大幅下降引發    了急速的下切作用;這一次的急速下切是造成大溪一帶河階形成的主要原    因 。原來屬於沖積扇的部份,如今被斷斷粗細地下切,形成了幾段河階    。

     在大溪附近隨處都可以看到廣大的階地:一階階的平坦面 .對稱分佈    於河道的兩岸。大溪公園位於臨河的階地崖邊,展望對岸,至少有三層以    上的階地。最低的一層比河床高出四十公尺。最高的階地比河床高出兩百    公尺以上,是古石門沖積扇的扇面(桃園臺地)。大溪河階向上延伸至石門    ,向下可 達鶯歌~三峽之間。

     石門以下,大漢溪漫流在桃園臺地、山仔腳山坑和東側 的丘陵之間,    經過大溪、鶯歌,直到臺北盆地。這一段河道最大的特徵,就在於它擁有    一個平坦寬大的河谷平原,河谷兩側是頂部平整、層層遞降的臺地屋面或    階地屋面。大漢溪的流路在這裡像辮子一樣地擺動,河道常改、而且滿佈    砂礫;這是洪水平原的象徵。清朝的時候。帆船可以沿著河道航行到三峽 (    古名三角湧),乃至於大溪。早期開拓者選擇河道兩側的階地墾殖,就是因    為這些階地的高度可以避水,同時鄰近河道又有取水和運輸上的方便。

     大漢溪原本是從石門向西流入臺灣海峽,並且在今桃園一帶形成廣大    的沖積扇。但是大約在六萬年前,臺北附近地殼變動。古新店溪下游的沖    積扇被舉升,成為林口臺地,同時在它東側的地塊則是陷落成為湖盆。此    時,古石門沖積扇被舉升。於是古大漢溪受制於新的地形形勢,及新莊斷    層的構造控制,主流在通過石門之後便逐漸偏向東北方,但受阻於當時已    經隆起的林口臺地,無法進入臺北盆地。然而它在逐漸被舉升的古石門沖    積扇面上擺盪、下切,造成寬廣的階地。其所塑造的礫石三地與階地,在    隨後的暖濕氣候環境之 下,披上了一層數公尺至十數公尺的紅土(LT)。距    今三萬年前,古大漢溪又因為古新店溪支流的向源侵蝕,終究被後者所襲    奪,流入當時還是湖泊的臺北盆地,巨大的流量沿著襲奪河,從石門到鶯    歌一線,下切、側蝕出一系列的河階(FT),地形學者稱之為大溪河階群。    地質構造和活動造成了大漢溪河道呈現劇烈轉折,並且使兩岸出現連續寬    廣的階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