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縣常見螢火蟲幼蟲圖譜


[一、前言]

[二、幼蟲的檢索表]

[三、幼蟲形態的變異]

一、前言

  螢火蟲的幼蟲在形態上有許多的變化,在屬級的分類 上,幼蟲的特徵可以用來作為屬級分類群的重要特徵。在 生活期中幼蟲期是最長的一個階段,大部分的種類都要超 過三個月左右,因此在野外的調查工作上如能掌握幼蟲的 形態特徵,十分容易調查。但是目前螢火蟲的幼蟲形態與 生態尚無文獻可考,一般常見種類的幼蟲雖然數量多,但 是卻不知其種類。

  陸生幼蟲是蝸牛重要捕食性天敵,生態體系中位居較 高的位置,在環境監測上是重要指標生物,由於蟲體會發 光,便較好辨識,如能加以利用,作為判斷該地區生態狀 況依據。

二、幼蟲的檢索表

  由於台灣產螢火蟲幼蟲分類尚無研究報告,在野外調 查期間便留意幼蟲的種類,並加以飼養。羽化變成蟲後鑑 定,希望能夠加以描述,並將其有系統的加以整理,作成 台南縣常見螢火蟲幼蟲作一圖索表,以供參考。

台南縣螢火蟲幼蟲檢索表

1.體壁柔軟,腹部側板具氣孔鰓,水生...............................2
 體壁較硬,以背板為甚,不具有氣孔鰓,陸生..............3
2.背中線相當明顯..................黃胸黑翅螢(圖一)
 背中線相當不明顯,前胸背各端部具4 枚小白點...........
 黃緣螢(圖二)
3.體型細長,前胸背板長為前緣處寬的2∼3倍;體各節略
 呈梯形,腹部末端為「W」形..........................................4
 前胸背板側長與前緣寬的比例在 1.5倍以下....................5
4.背中線明顯,體黑色,體側有紅色紋,前胸背板側長與
 前緣寬的比例約2倍.....................台灣窗螢(圖三)
 背中線不明顯,體黑色或黑褐色,體側有土黃色,前胸
 背板側長與前緣寬比例約3倍.........台灣山窗螢(圖四)
5.胸部略向上隆起,背板有許多小突起,側方與後緣處有
 刺狀突起..................6
 體扁平,背板無上述突起.......................................9
6.體紅褐色,僅體側方具明顯突出.........................................
 紅胸黑翅螢(圖五)
 體黑色,體側方與後緣處有明顯刺狀突起........................7
7.體側方具有明顯的「Y」狀突起且較多小突起.................
 大端黑螢(圖六)
 體側方具小「Y」狀突起或不具突起,各節背板後緣處,
 具有4枚刺狀突起且較為簡單.............................................8
8.前胸背板前緣處為橙褐色...................端黑螢(圖七)
 體黑色,前胸背板前緣處色較淡.......黑翅螢(圖八)
9.各體節的背板向側方突出,身體常蜷起,體側方出現如鋸
 齒狀,在氣孔上有明顯的褐色紋.............雲南扁螢(圖九)
 無上述突出之鋸齒狀紋,前胸背板上具有二枚白色紋.........
 橙螢(圖十)

二、幼蟲形態的變異

(一)顏色:   大部分幼蟲皆近黑色,也有些為黑褐色,或不同花紋 的變異,因此顏色在幼蟲的鑑別上只能作為部分的參考依 據。日本產大窗螢(終齡幼蟲體背的花紋有多態型的現象, 尤其是前胸背板前緣處的白點會有所差別(大場,1995)。台 灣在某些種類上也有多態型的現象產生。剛蛻完皮的幼蟲 為白色,之後體色才會漸漸的變黑色;而紅翅螢屬的種類 蛻完皮的幼蟲會有粉紅色的體色。

(二)背中線:   幼蟲的背中線可作為鑑定的依據,所以對於背中線的 描述十分的清楚,如台灣窗螢幼蟲的背中線,會因剛蛻完 皮後,還不是十分的明顯,待經4日以後才會漸漸的黑化且 背中線在取食後才會明顯。橙螢幼蟲在取食後的背中線十 分的明顯,而剛蛻皮的幼蟲,其背中線不明顯,因此在判 定時需要更小心。

(三)體型:   台灣山窗螢幼蟲的中、後胸背板形態有所不同,一類 為略橢圓形,另一類略直線,稍有不同。是在鑑定幼蟲的 種類時所必需加以注意的。(顯示圖片)